ballbet贝博·艾弗森官网

蓝天卫士的心理挑战:探讨飞行员心理健康疏导之道
栏目:ballbet贝博艾弗森官网 发布时间:2025-08-16 16:44:22

  近期,一起年轻飞行员因压力导致的恶性事件震惊社会,揭开民航业鲜为人知的高压驾驶舱。在帅气制服与高薪光环下,飞行员群体正经历怎样的心理风暴?资深机长关山巍首次帮我们深度解析这一空中压力。首先让我们介绍一下关先生。他的履历如下:

  关山巍,男,出生于1975年2月,1993年考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运输驾驶系;1996年进入澳大利亚英宇航训练学院进行初始飞行训练;1997年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进入南方航空沈阳分公司;后又先后被聘任至河北航空、万丰通用航空、成都航空等几家公司从事日常飞行及管理工作。2003年晋升为机长,2005年升级为飞行教员。到目前为止,已安全飞行13000小时,在28年的职业生涯中,已经执飞过MD90、A320环球快车6000等六种机型,是业内少有的执飞过如此多机型的飞行员之一,飞行经验非常丰富。除此之外,他对航空安全管理及机组培训也多有建树,目前有培训课件被多家航空公司采纳,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名从业多年,横跨运输航空及通用航空的资深航空专家。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最近的这个热点话题,飞行员伤人事件。任何一个职场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这在全世界,各行各业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但是各类打工人,老板和金领高管也会有。老板有老板的烦恼,员工有员工的烦恼,所有人都无法逃脱,只是多或少。但是面临问题的时候每个人的处理方法又不尽相同。

  在近期出现这个敏感问题之前普通的大众其实并不了解航空公司内会有这么大的怨气,这么深的矛盾。在普通的大众眼里,飞行员都是生活在象牙塔里面的天之骄子,穿着帅气的制服,拉着黑色飞行箱,全世界的飞来飞去,拿着高工资,享受着好待遇,潇洒的很呢!

  但其实这个群体在社会中也是和其他工作一样,每个一线员工都要扮演多重社会角色,同时扮演着员工,丈夫,父亲,儿子等多重身份,也要面临着来自公司的压力,来自对保障飞行安全的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等等。

  今天我从飞行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航空公司和机构对飞行员心理疏导实践,及加强个人心理素质建设三个方面聊聊这个话题。

  ballbet贝博

  民航飞行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并导致过激行为(如德国之翼4U9525航班事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高强度、不规律的作息:飞行员常面临超长飞行时间、跨时区飞行、夜班、早班和最小休息时间等问题,导致慢性疲劳和睡眠障碍。

  - 责任重大:飞行员对数百名乘客的生命安全负责,长期高压容易引发焦虑、抑郁和情绪失控。

  - 抑郁与自杀倾向普遍存在:一项针对1800多名飞行员的匿名调查显示,12.6%符合抑郁标准,4.1%在过去两周内曾有自杀想法。

  - 高 stigma(污名化)环境:飞行员担心一旦报告心理问题,就会被停飞、失去执照或影响职业生涯,因此普遍选择隐瞒。

  - 不信任公司或监管机构的保密机制:即使航空公司或民航局提供心理支持资源,飞行员也普遍不信任其保密性,担心“被标记”。

  - 缺乏有效筛查机制:目前的心理健康筛查多依赖自报或体检,飞行员往往隐瞒真实情况以保住执照。

  - 缺乏过渡性岗位支持:一旦被认定为不适合飞行,飞行员往往直接“被停飞”,缺乏转岗或康复后重返岗位的路径,造成巨大心理落差。在航医颁发体检合格证这方面的心理问题上~停飞容易复飞难。

  - 应对策略有限:研究发现,飞行员面对压力时,缺乏有效的心理调节技能和社会支持,导致问题积压。

  - “硬汉文化”:航空业长期存在“强者不能示弱”的文化,使得飞行员不愿承认脆弱,进一步压抑情绪。

  飞行员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个体“脆弱”所致,而是系统性压力、制度障碍与文化偏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如不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飞行员心理健康隐患将继续成为航空安全的一颗“定时炸弹”。

  飞行员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目前国内航空公司和机构已形成一套系统化、全周期、多维度的干预体系。以下是基于最新实践整理的有效策略:

  优化排班与作息:实施“智能排班系统”,避免连续跨时区飞行,确保最少8小时休息,减少慢性疲劳。

  职业周期管理:南航建立“五心计划”,从飞行学员到机长晋升,每个阶段都匹配心理支持资源。

  家庭支持机制:开设“飞行员家庭日”、家属心理课程,缓解“飞常不在”带来的家庭张力。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识别和调整非理性信念,减轻“我必须零失误”的心理负担。

  正念减压训练(MBSR):5-15分钟呼吸冥想、身体扫描,提升情绪调节与专注能力。

  虚拟现实脱敏训练:模拟发动机失效、风切变等20余种高压场景,配合生物反馈训练,逐步适应应激状态。

  同伴支持计划(PPSP):由受过培训的飞行员担任“心理联络员”,提供非评判性、保密性强的情绪支持。

  机组CRM沟通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冲突模拟,提升机组成员间的沟通效率与信任度。

  “木棉心陪伴”团辅营:以小组形式进行压力释放、经验分享,建立归属感与互助网络。

  放松环境设计:航前准备室设“冥想舱”、芳香疗法角,利用环境心理学缓解紧张情绪。

  - AI预警系统:通过语音、眼动、心率变异性(HRV)实时监测压力峰值,提前介入。

  - 匿名自测平台:飞行员可在线完成心理状态自评,系统自动推荐资源或转介推荐。

  目前国内国外的很多公司对一线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非常重视,不同的公司有很多有益的尝试以下是航空公司和管理机构针对飞行员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和干预的典型实践案例,涵盖心理评估、干预机制、培训体系与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

  当然除了公司和相关管理机构对一线员工的关爱和解压之外,作为飞行员本人也需要加强自身的抗压能力,所有的压力中,困扰最多的就是直接来自职场的压力,而最有效提升抗压能力的就是增强心理胜任力的训练

  ”飞行员心理胜任力(Pilot Psychological Competency)是指飞行员在遗传基础上,通过教育、训练与环境影响,形成的心理健康状态与职业适应性心理特征,确保其在高压、高复杂度飞行任务中持续具备安全、高效履职的心理能力。

  心理健康状态:包括情绪稳定、抗压能力、抗疲劳能力、应激恢复力等,防止因心理问题导致操作失误。 职业适应性心理:包括空间定向能力、快速决策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情境意识、团队协作与领导力等。

  人格与行为倾向:如责任心、自律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服从性与安全意识等,通常通过“大五人格”模型评估。

  心理防御机制:面对失败或压力时的应对方式,如合理化、逃避或积极重构,影响其长期成长与事故预防能力。

  - 选拔阶段:通过心理测试筛除高风险个体,测评内容包括认知能力、心理运动能力、人格与职业适应性。

  - 训练阶段:结合CBTA(基于胜任力的训练与评估),持续评估飞行员在“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中的心理应对能力。

  - 职业发展节点:在晋升机长、教员或检查员前,需通过心理胜任力复评,防止心理退化或隐性风险。

  课程融合:在飞行训练中系统融入心理课程,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团队沟通等。

  科学训练:借鉴欧美经验,采用模拟高压场景训练(如极端天气、机械故障)提升心理韧性。

  早期干预:建立飞行员心理档案,定期心理测评,早期识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问题。

  文化引导: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抗挫折能力与责任感,形成“安全第一”的职业认同。

  飞行员心理胜任力不仅是选拔门槛,更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它连接着技术能力、行为规范与心理韧性,是确保飞行安全、提升运行效率的“隐形驾驶舱”。未来,随着AI与自动化发展,飞行员的心理角色将从“操作者”转向“监督者”与“决策者”,心理胜任力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

  飞行员减压不再是“个人扛”,而是制度+技术+文化+人际的系统性工程。公司方面在员工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方面给员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员工自身也要加强个人抗压能力,这样,双方共同努力,让大家开开心心的工作,舒舒服服的挣钱,达到个人、公司都满意的状态,让蓝天更蓝,白云更白,给大众一片宁静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