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户外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发展阶段,对户外运动参与者和组织者在户外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户外运动和谐发展的伦理原则和现实途径。阐述了户外运动的伦理内涵和伦理功能,明确了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伦理诉求,构建了户外运动健康发展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最后提出了实现户外运动健康发展的伦理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人们健康意识逐渐加强,在80年代左右从欧美发达国家传入我国的户外运动获得了快速发展。户外运动是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一类体育活动。一般认为户外运动带有探索性,具有一定的刺激和挑战性,属于极限或亚极限运动。目前关于户外运动还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国外比较认同的观念是在空闲时间带着行李去人迹稀少的自然环境中开拓新的运动路程,具有挑战自我的价值,参与者能体验不同寻常的经历。而国内研究者则认为户外运动可分为狭义户外运动和广义户外运动。广义的户外运动将几乎所有的室外运动均称为户外运动。狭义的户外运动则认为只有在自然场所进行的体育运动才是户外运动。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修建的露天非体育活动设施 。我国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对户外运动也作出了规定: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一定探险性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后,户外运动已经发展成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旨在通过安全、和谐的户外运动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情趣,提高自我修养,以达到身心健康,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追求。户外运动反映了人们运动观、生活观的转变,其深层意义上包含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因此,户外运动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对户外运动过程中参与者和组织者提出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 。
户外运动在我国经历了学习和摸索、兴起、规范化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主要是户外运动的学习摸索和兴起阶段。早期的户外运动以登山、攀岩等户外探险为主,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户外运动在大城市开始流行,并发展成一种时尚的活动。ballbet贝博户外运动开启了野蛮式发展阶段。大部分民间兴趣爱好者自由组织,没有官方参与,这就导致了参与户外活动缺乏一定道德和法律约束,全凭参与人员自觉。大约从2004年开始,户外运动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从国家体育总局将山地户外划为正式开展的常规体育项目开始,意味着我国户外运动进入了常规规范的发展阶段。此时,户外运动获得了更多群众的认可和参与,对户外运动也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准则。部分高校也将户外素质拓展、野外生存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教学。国家在学校形成基础教育课程,对户外运动的约束和规范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户外运动形成商业化运作后,对组织户外运动机构和人员进行伦理道德约束,对户外用品销售市场和提供户外运动服务市场按照市场化规范管理。我国户外运动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兴起的活动,社会的可持续生存式发展和在更高水平上要求健康、快乐地生活,从而推动户外运动从小范围开展进入大众生活领域。户外运动的伦理问题关联着运动、竞技、经济等多方面,户外运动伦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这些方面的发展。
户外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方式,倡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由于户外运动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在蓬勃发展阶段,由于户外运动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认知、身体素质、管理和实践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导致户外运动这项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有偏差的伦理问题 。一方面户外运动组织管理者和参与者之间遵守相关锲约,合法合理的开展户外运动。另一方面,也对这两个主体对象提出了安全、互助、守信、和谐等伦理要求 。
参与者进行户外运动,多追求锻炼身体,丰富精神和亲近自然。团体性的户外运动要求团队成员发挥个人长处和技能共同完成户外活动目标。团体户外活动旨在培养集体主义、互帮互助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户外运动组织者是户外运动的核心,由他们发起活动、组织人员和管理参与活动团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需注重以人为本的伦理要求。组织者把握整个活动的流程和进程,并统一领导各项活动内容。参与者不能脱离组织来进行活动,组织者也不能代替参与者进行活动。
对参与者来说,主要的伦理问题包括:道德规范缺失、生理和心理失衡、个体冷漠等,导致出现安全事故和破坏环境等现象 。由于缺乏对参与者的伦理道德教育,导致责任感不强。最突出的问题是忽视安全问题、自由行为不受约束。追求自由无可厚非,但户外活动中放任自由,缺乏约束将造成危险。复旦大学生擅自通过非正常方式进入未开放的黄山景区探险,最终遇险求救,导致救援人员坠崖牺牲。这就是参与者放任自由而导致的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其次,参与者成员之间缺乏信任,难以发挥出团队的力量。由于时间、场地、设备等外部条件限制,大部分户外运动的开展都是临时组建的,尤其是商业性质的户外运动,参与者都是由于兴趣爱好等组建成一个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不了解,个人技能、性格、纪律和责任意识等无法通过简单的交流获知,会使得部分成员不能融入团队,无法信任队友。最后,个体冷漠和对生命与环境责任的忽视也是不容小觑的问题。爱惜生命是人的本能,而保护环境能更好的延续生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进行户外运动中制造垃圾,随意破坏环境,扰乱自然生态平衡,这些对生命和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直接危害了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户外运动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情况,团队之间缺乏信任和集体意识会导致户外运动出现意外,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对组织者而言,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为过于追求利益而无道德准则,缺乏专业团队,服务意识低等现象 。户外运动与传统体育项目不同,由于发展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因此缺乏一定约束力。户外运动伦理道德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户外运动是自发组织的,参与者更注重自由、休闲,目的在亲近自然和释放压力,这与传统体育的竞技目的完全相反。当前户外运动由于未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大多活动都是自发组织,没有获得官方的审查和批准。组织者内部水平参次不齐,缺乏专业人员,没有安全责任意识 。有调查数据统计,参与户外运动专业技能知识培训的人员只占50%左右,表明户外运动缺乏伦理道德教育和德性修养。活动大多考虑的是利益而忽视安全培训和紧急救援等,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尚未形成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划分户外运动中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很多户外团体活动会在事先与参与者签订“免责协议”,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伤亡等情况,组织者容易推卸责任,以协议为由,并将责任归咎于参与者。
“尊重生命”是户外运动的核心理念,“安全第一”是户外运动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户外运动中遵守这些原则和内容,是提高户外运动参与者和组织者的道德认知和养成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这些基本道德准则要求户外运动必须绝对尊重每个个体的生命不受威胁。必须合理有效的培养户外运动参与者和组织者形成“尊重生命,安全第一”的核心理念和原则,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对促进户外运动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户外运动中参与者和组织者活动中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有助于形成融洽有爱的氛围,是发展和谐户外运动的道德基础。法律和制度规范是框架,伦理道德是内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可以减少摩擦和内耗,团结有爱的户外运动团体更能形成凝聚力,促进团队和谐发展,共同完成目标。
户外运动应该是在不破环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亲近自然,关心和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的。利用大自然提供的资源来加强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由于自然环境破坏的不可修复性,导致在自然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因此,户外运动过程中,需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户外运动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展开户外运动前,应该强化道德教育,灌输道德理念,加强参与者和组织者的自律和他律管理,倡导安全运动是保障户外运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展开安全知识和意识教育,可以帮助参与者规范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保障团队分工明确。进行合理的伦理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参与者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团队成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在进行户外运动前,必须要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工作。注重户外运动基本常识、急救医疗、装备、食物、身体机能训练等培训,提高参与者和组织者的户外运动素养。组织者必须在实施活动前进行户外运动技术指导和规范流程,讲解户外运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意外,增加参与者的应变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风险。
发挥新闻媒体在的社会监督和宣传作用,形成对户外运动发展的媒体导向。在目前互联网背景下,发扬媒体的公众传播特性,向大众传达参与户外运动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户外运动中应具备的知识素养。新闻媒体应该传递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科学的三观,加强民众的道德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由关注温饱问题转向丰富内心精神世界。现代人们参与户外运动已不仅仅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更在于通过户外运动来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在亲身参与活动过程中了解自己,享受生活。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如何发展健康有序的户外运动,需要参与者和组织者们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更需要形成规范有序的伦理道德准则,促进户外运动良性可持续发展。